首页 热点 业界 科技快讯 数码 电子消费 通信 前沿动态 电商

天天精选!与其“硬科技”扎推,不如“软科技”求变

2023-06-27 06:36:00 来源 : 华夏能源网

近几年,“硬科技”太火。


(相关资料图)

从半导体,到新能源,再到电动汽车,资本已经充斥到“硬科技”的各个角落,尤其是技术和设备类的“硬创新”。

资本充裕的背后,“硬科技”太卷,产能过剩,估值高企,泡沫丛生,甚至“系统集成”项目也水涨船高。

对比而言,“软科技”却不算风光,尤其是软件、数字化乃至模式创新等一直不被资本青睐。

“硬科技”太卷

如今,“硬科技”太卷了。

在新能源领域,风机价格逼近1.0元/W,光伏组件价格跌破1.5元/W,磷酸铁锂电池跌至0.6元/Wh。

终端产品价格下跌,也预示了从材料到设备,再到系统集成,整个产业链价格的下移,更彰显了竞争格局的残酷。

如今,资本已经充斥到“硬科技”的各个角落,从HJT到TOPCon,从铜电镀到复合集流体,从钠离子电池到液流电池,等等,VC项目纷纷PE估值,一级市场项目甚至二级市场估值。

尤其是国资作为重要LP出资来源的背景下,GP们选择项目都需要考虑国资“爸爸”的招商诉求,固定资产投资大、就业人数广的“制造类”项目更受资本偏爱,“硬科技”首当其冲。

无论是半导体的进口替代,还是新能源的全球市场,需求端纵然“星辰大海”,心潮澎湃,但以“硬科技”为主的供给端早已“群雄逐鹿”,竞争惨烈。

总之,太卷了。

“软科技”不性感

相对而言,“软科技”冷清许多。

实际上,“软科技”涉及领域多元、丰富,既包括工业软件、汽车软件、数字化制造、人工智能AI等产品,还包括网络出行、共享储能、换电模式等商业类创新。

为什么“软科技”不太受欢迎?

其一,国内IPO监管更喜欢偏硬的项目,看得见,摸得着,而不太喜欢偏软的项目,后者在收入规模、天花板、盈利性和持续性等监管重点关注的方面表现逊色,不够“实体”。

其二,国资LP“爸爸”不太喜欢“软科技”,在固定资产投资和解决就业等方面没有优势,面子工程方面“展示效果”也不突出,不够“形象”。

其三,美元基金近年来显露“颓势”,让原本受美元基金偏爱的轻资产项目一时缺少资本宠爱。

不管如何,当下的“软科技”,在“硬科技”方面,不够实体,不够形象,不够性感,不被资本宠爱。

布局“认知差”

资本市场没有一层不变的“逻辑”。

在“硬科技”的固有逻辑套路上,认知已经太过一致,甚至过犹不及,缺少“认知差”,但没有“认知差”就没有超额收益,只有“认知差”才有超额收益。

“硬科技”已然太挤,竞争太充分,要继续提升生产效率或者资本效率,“软科技”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至少在两个方面比较突出:

一方面,软件可以赋能硬件,进一步提升硬件的竞争力,也就是“软件+硬件”。

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软件、数字化工厂等等,软件可以提升硬件的竞争力,让硬件拥有差异化的软件能力,这个在早期硬件粗放式发展阶段并不突出,但当硬件竞争白热化之后,软件反而成了硬件竞争的“胜负手”。

另一方面,上游硬件的产能趋于过剩,开始面对如何消纳产能的问题,这就需要商业模式创新和应用场景的纵深开发,来进一步挖掘和释放市场需求,也就是“软件+场景”。

比如充电到换电的商业模式创新、电动汽车或储能电站的共享运营、新型电力系统的数字化管理、分布式能源的合同能源管理等等,这些更多是“软科技”,而其发展和完善的目的在于帮助消纳“硬科技”的产能及竞争。

此外,从计算机到智能手机的发展历史来看,硬件成熟之后,都带来了软件的繁荣。

尤其是在新能源这样的超级赛道里,“软科技”也可以成为超级巨头,“天花板”的困扰并不突出。回归商业本质,关键还是是否能够创造价值。

毫无疑问,在“硬科技”充分甚至过度发展之后,“硬科技”已经进入一个发展瓶颈,这时“软科技”迎来发展机遇,一方面可以帮助提升“硬科技”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消纳“硬科技”的产能。总之,“硬科技”之后,必然是“软科技”,又是一番风景。

(图片来源:veer图库)

标签: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炫博_关于炫博介绍 2023-06-27 06:23:51
炫博_关于炫博介绍 2023-06-27 06:23:51
宏达新材涨停 2023-06-27 06:22:42
【专题】每日书画笺 2023-06-27 06: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