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业界 科技快讯 数码 电子消费 通信 前沿动态 电商

观热点:一名重症医生的抉择——记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马承恩

2023-07-03 17:07:21 来源 : 齐鲁壹点

记者 秦聪聪 通讯员 郝爱


(相关资料图)

早上7点30分,已经63岁的马承恩又像从前一样准时出现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病房里。作为拥有近20年重症救治经验的老医生,他曾经在这里救治过2万余名患者。尽管两年前马承恩已经退休了,但是科室一旦遇到棘手的危重病人,还是会第一时间给他打电话,倾听他的建议,而马承恩每次总会在需要他的时候准时现身。

几乎没有患者知道这位老医生也是一位患者,而且是癌症患者。知道这一消息的,只有医院为数不多的同事。对于同事们来说,这半年来马主任的体力大不如前,走路比原来慢了,声音比原来低了,只有精神依然矍铄,充满斗志。

在医院里,医生和病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忘掉自己是一位病人,努力回归自己30多年的职业身份,是马承恩数月以来一直在尝试的事情,但这个过程也充满曲折徘徊。

▲2020年,马承恩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并受邀参加表彰大会。

2023年4月1日,在切除前列腺肿瘤3个月后,马承恩重新回到了重症医学科。坚持每天查房、抢救、教学,但是一个半月后,他的免疫功能指标呈现断崖式下滑,感到全身乏力、出虚汗,他不得不再次在家休息,但是没过几天,身体刚刚好转的他就又来到了科室。

科室有很多优秀的年轻人,但大家更需要马承恩丰富的重症医学经验。“病人需要我,我去了,他们心里能更有底一些。”马承恩说。

面对自己的生命健康和病人的需要,马承恩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从医近30年以来,马承恩曾面临过无数次的选择:选择做一名重症医生,选择放弃读博,选择从不休假,选择带病去武汉抗疫前线,选择身患癌症仍然奋斗在临床一线……

他的选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舍己为人,坚定不移。那么,到底是什么支撑他数十年间不顾自己的利益安危,一往无前从不退缩?又是什么样的信仰驱动他做出这样的选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创始人马承恩,听听一名重症医生从医路上的抉择。

时代召唤,他选择成为一名重症医生

1991年,正在外院借调的马承恩由于业务表现突出,被派往北京参加原卫生部举办的首期“全国危重病项目培训班”。那时的重症医学在国内刚刚起步,大多数医生对这个专业还不了解,疑难危重症患者还分散在各个科室中。但马承恩隐约地意识到重症医学专业化对于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的意义重大。

▲援非期间,马承恩给塞舌尔总统米歇尔做心脏彩超后合影留念

马承恩与重症医学的缘分,本以为是一次培训的擦身而过,却没想到冥冥之中另有安排:2000年,马承恩考上研究生,师从中国危重病医学专家王可富;2002年硕士毕业后,马承恩赴塞舌尔参加援非医疗队,在异国他乡第一次走进重症监护病房参与救治……

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世纪初,是马承恩对重症医学学习探索的阶段,也是中国重症医学学科快速发展的阶段,各大医院纷纷建立重症医学科收治疑难危重病人。2005年,山大二院重症医学科正式成立,马承恩主动请缨,竞聘为重症医学科主任。

马承恩仍然清晰地记得,原定2005年9月16日的开科,因为一位食道癌危重患者的到来而提前了两天。科室开诊后,他带领科里仅有的1名医生和8名护士,在只有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冰毯冰帽等四种救治仪器的情况下,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尽管几天没合眼,十几天没回家,但这种让绝望生命焕发生机的成就感,让马承恩兴奋不已,他正式踏上了在生死边界上下求索的行医之路。

从被动培训到主动请缨,再到执着热爱,就这样,马承恩在中国重症医学的发展时期,成长为了一名有着强烈职业荣誉感的重症医学科医生。

面对生命,他选择让自己留下遗憾

“重症医学科是人们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我必须拼尽全力,才能对得起这生命的托付!”,从事重症救治工作近20载,这是马承恩不改的初衷。

这份生命的托付,让他无数次选择突破医术的局限。

全科知识、先进技术、丰富经验,是重症医生战胜死神的三把利剑。“只有让自己更优秀,才能在对抗死神时更有底气。”马承恩说。

2005年刚建科时,马承恩在患者的床旁,一边看书一边学习调节呼吸机,今天,他依然每天研读专业书籍,学习最新的技术操作。《实用重症医学》《机械通气临床实践》《急危重症病理生理学》等是重症医学领域的权威书籍,这些年,马承恩不知道翻阅了多少遍,封皮已经磨掉了颜色,书页的边角也磨圆了。

知识的积累让马承恩更加迫切地引进新技术,以便将其转化成救治力。2017年,他派出团队前往河南、长沙等地学习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急救系统——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呼吸衰竭重症病人。2019年,马承恩带领科室成员首次运用ECMO成功抢救爆发性心肌炎、重症肺炎患者。2021年,科室团队又运用ECMO成功救治了一名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成为山东省首例全程完全清醒状态下实施ECMO救治的案例。

目前,ECMO救治已经成为马承恩团队的常规治疗措施,每年都会有数十例的患者因这项技术起死回生。

这份生命的托付,也让他选择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

79岁的王大爷突发脑出血80ml,合并20多年的高血压和房颤史,意识不清,病情危重。马承恩连续20天吃住在科里,每隔1-2小时查看患者一次,严密监测血压、肺功能、意识状态、感染情况,经过积极施救,最终创下了高龄老人的生命奇迹。

7岁女孩兰兰(化名)从6楼坠落,多脏器破裂,手术后深度昏迷,生命垂危。马承恩凌晨3点冒着暴风雪赶回医院,经过一夜紧张的抢救,小女孩的生命保住了,而马承恩连续十几个小时滴水未进,几近虚脱,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

……

这份生命的托付,让他选择了奉献和坚持。

他没有时间回老家看望父母。父母生前,作为医生的马承恩唯一为他们做过的事,就是每次回家时给他们测测血糖,调调降糖药,但往往是只在家住一晚就又赶回医院了。

他没有时间陪伴妻女。妻子是一名中学老师,特别支持马承恩的工作,经常到科里给他送饭,可马承恩却从没为她做过一顿饭、更没有陪她外出旅游一次,女儿1岁就因没人照看被送到幼儿园,孩子的成长主要由妻子照顾。

马承恩选择将全部时间倾注在科室里,倾注在患者身上,而在自己的生活中留下遗憾。在他的带领下,山大二院重症医学科不断发展,从建科时的8张床位到现在的40张床位,从原来的2名医生到现在的21名,科室规模扩大了,医护人员增多了,但不变的是“医护患关系零距离,医护质量零差错,医护技术零缺陷,医护服务零投诉”的铮铮誓言,是重症医学科“零投诉”“零纠纷”的生命成绩单。

屡上战场,他选择用生命敬畏生命

▲马承恩在塞舌尔首都医院与医护人员合影。

▲2008年7月16日,汶川地震91岁伤员董俊德出院前与ICU医护人员合影。

农民家庭出身的马承恩,有着天然的淳朴正直以及心系群众的品性,这延续成了他从医生涯中对病人的大爱关怀和面对生死的英勇无畏。2002年,他远赴塞舌尔参加中国援助非洲医疗队,两年间,他和战友们驻守首都医院,出诊偏远岛屿,为非洲人民看诊。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他带领科室接收了省内第一批来自汶川的伤重者,全力救治,不眠不休,实现了“零死亡、零截肢、零感染、零并发症”。

▲2020年2月7日,医院紧急组建援湖北医疗队,马承恩披挂上阵,担任131人整建制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紧急驰援武汉。

2019年底,新冠疫情出现,58岁的马承恩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抗疫。当时,他的身体已经疾病缠身,高血压、糖尿病、胃病、鼻炎、免疫功能降低等基础病,让他的身体极度虚弱,他经常吃不下饭,站不住脚。

在这种情况下,院领导没有同意他的申请。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医院很快进行了第二次报名征集,马承恩再次请战,但依然没能成行。

▲马承恩的抗疫请战书

第三次请战,他连夜给院领导写了一封请战书:作为一名老党员,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要挺身而出,义不容辞。我定尽职尽责,不辱使命,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辞。

▲出发前,注射胸腺法欣,以提高免疫力

这一次请战,他如愿成行,成为山大二院131人整建制援湖北国家医疗队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临行前,他做好了牺牲生命的最坏打算,但却没有跟妻子女儿透露半句。

回忆起那段日子,马承恩仍心有余悸。他常常连续十几个小时待在病区,严密的防护服下,马承恩常常感到胸口发闷,脱下防护服,他还要继续参加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就算不在病区里,马承恩也闲不下来:指导医护人员救治注意事项、查看病人检测结果、疏导队员心理……经常到凌晨才能休息。

▲马承恩在抗疫一线查房

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他选择用特殊的方式训练自己的身体。每天早上,他都要喝一杯浓浓的铁观音维持一天的精神。每天晚上,他都要吃3片镇定药才能勉强入睡。每天,他都要服用包括氨氯地平、二甲双胍、拜糖平、速效救心丸、奥美拉唑、阿普唑仑、羟氯喹等11种药物。

当时队里的联络员董红还记得,有一天大家在病区开会的时候,马主任坐在椅子上睡着了,醒来的时候,他就起不来了,大家赶忙把他扶起来。

“我可能要留在武汉回不去了。”马承恩笑着说,大家却都哭了。

2020年3月29日,伴随着最后一名新冠病人痊愈出院,马承恩带领的山大二院援湖北医疗队终于圆满完成了抗疫任务,52天的艰苦奋战,医疗队累计救治患者94人,其中重症75人,危重症19人,治愈出院73人,转出16人,开展培训2040人次。

生死考验,他选择继续在一线战斗

武汉抗疫胜利归来,但马承恩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全身乏力越来越严重。2022年11月3日,他做了一次全面查体,他被确诊为前列腺癌。而就在确诊的前几天,马承恩还在病房里抢救病人,虽然他的操作依然麻利,思维依然缜密,但细心的护士察觉到了他的虚弱,面色苍白,额头上豆大的汗珠频繁地渗出来。

确诊癌症后,马承恩忍着剧痛,依然坚持每天打电话与科室同事讨论病情。12月5日,马承恩终于躺在手术台上,让自己的“战友”为他切除了肿瘤。

手术前,医院的领导和同事都来劝慰他,马承恩却打趣地说:“没关系,都说我是铁人,把瘤子拿掉了,我还能再干个十几年。”

手术后,马承恩的免疫力持续下降,原本的皮肤病和鼻炎更加严重了,面部、双臂、脖颈起满红疹,必须依靠激素药膏进行缓解,也总会有鼻涕不知不觉地流下来,他不得不随时随地携带纸巾。

马承恩本该好好静养休息,但是几十年来,他早已将自己的生命与患者的生命血脉相连,无法割舍。术后三个月,他回归工作岗位,期间多次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回家休养,但每次还没等完全康复,他就又回到了临床一线,最多的时候,每天仍坚持同时查看7-8名病人。

对于自己身患癌症还坚持工作,马承恩说:“山大二院是我工作一辈子的地方,我舍不得离开这里,也舍不得离开我的战友,每当我看到病人在我们的手里起死回生的时候,我的心里就会特别高兴。”

将心比心,真情换真心。当有些病人知道抢救他们生命的医生也是一位病人的时候,都非常惊讶,在佩服马主任的同时,也多了几分战胜疾病的勇气。而同事们的工作更加卖力了,他们知道,马主任不会接受别人任何物质上的慰问和关心,全力救治病人,让病人恢复健康,就是关心他的最好方式。

行文至此,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支撑他数十年间不顾自己的利益安危,一往无前从不退缩?又是什么样的信仰驱动他做出这样的选择?

马承恩给了我们答案,他说:是我作为医生的信仰,是共产党员的信仰,是我对党、对国家、对医院、对患者的郑重承诺。

他如同一颗火种,燃烧自己,点亮患者的生命;他如同一位勇士,手握利刃,斩断生与死的边界。今天,63岁的马承恩仍然没有停下他的脚步,他仍然和着重症监护室中监护仪的滴滴声,为重症病人与死神英勇搏斗……

标签: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股票破位必须止损吗 2023-07-03 16:15:55
志愿填报“信息战” 2023-07-03 14:50:56
托福加试算分吗 2023-07-03 14:4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