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0 08:01:38 来源 : 21经济网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程浩实习生罗喆东莞报道
(资料图)
迈入“双万”新起点,东莞需要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其中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前,东莞进入动能转换爬坡过坎期,新动能亟需培育壮大,因此,东莞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渴求人才。
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近年来,东莞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积极开展“新工科”人才引育工作,推动东莞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正式落户,通过引进和培养一大批新兴产业工程科技人才,打造大湾区创新创业“梦工厂”,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在日前举行的工程硕博士培养交流大会上,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东莞将依托现有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基础,以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为突破口,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重点,贯穿多行业领域,链接高校、企业以及研发机构引进培育一大批能解决企业难题的卓越工程师,为东莞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新工科”人才培育体系初步形成作为制造业大市,东莞数年前已启动“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计划。
2017年,东莞启动了以服务企业为核心的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组建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通过企业一线科研项目带动,推动校企紧密合作开展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向产业企业输送一批高素质工程师。
东莞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1+1+4”研究生联合培养政策体系,制定了“企业+高校”双导师机制,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探索“东莞专项”模式,吸引了一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来莞联合培养,逐步建立具有东莞特色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课程体系和管理体系,率先走出了一条以科教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全新路径。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勇介绍,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与东莞共建了“华南理工大学——东莞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8年到2022年期间累计进驻基地523人。2022年开始,华南理工大学与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开展了工程硕博士专项联合培养,涉及联培单位14家、培养学院(系)10个。
在源头创新方面,东莞以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为核心,以企业科研课题的技术研发项目为载体,培养了超400名科技创新人才,优化研发人才梯队建设。
同时,东莞推进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支持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参与,深化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如奥普特自2018年开始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共有28名研究生进入企业参与科研研发,迅速推进了“机器视觉开发包”、“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业应用软件”和“机器视觉开发包”等项目,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也在企业得到成功转化。
数据显示,6年来,该基地共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68家,培养企业导师727人,与国内外181所高校对接合作,累计吸引3573名工程硕博士研究生进入到重点企业、研究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向东莞高新技术企业输送了一批亟需的青年工程师,为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打下良好基础。
“从发明走向市场需要大批卓越工程师,因此我们非常高兴看到东莞获批建设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成为首批4个试点城市之一。”在工程硕博士培养交流大会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介绍,东莞有着相应的人才基础和产业配套,可以让学生实地走进企业,培养学生的“科学家思维”,真正实现产学研融合。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省首批省级实验室之一,目前有近一半的科技队伍正在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卓越工程师们把技术成熟度较低的基础研究经过研发、开发的过程,成功对接到市场需求。
陈东敏认为,卓越工程师应该具备产品思维、工程思维和商业思维,在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过程中,光靠过往的科学家思维去寻找机理、原理远远不够,更需要具备从知识导向转变为问题导向的能力,要理解细分市场、细分客户的需求,并反过来优化定义产品的性能。
“卓越工程师能力的转变,单靠一个培养体系很难完成。我们需要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金融家,共同协作完成这个大工程,才有可能把前期探索出来的科研成果转到市场关系当中。”陈东敏说。
如何批量培育卓越工程师?日前,东莞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正式成立,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批量打造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
“用创业和实践来检验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是当下应该关注的重点。”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在工程硕博士培养交流大会现场给出了他的答案,他曾一手孵化了大疆、李群自动化、云鲸智能等多家科技独角兽企业,被外界称为“创业教父”。
在香港科技大学任教的最初几年,李泽湘的教学方法并无特异,但在创立固高科技后,他发现实验室的许多数学生去了硅谷和华尔街,他们既无能力做产业创新,更无创业的志向。
当时,李泽湘开始寻找一种更契合产业需求的工科教育方式,培养“能用科技创造新东西的人”,他后来将之归纳为“新工科”教育。
李泽湘介绍,大湾区制造业的B端企业以国外品牌(如苹果)提供零部件制造和代工服务为主,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部,利润薄、话语权小,而面向消费市场的C端消费者市场领域蕴含无限机遇,只有年轻人才能理解新一代消费者,同时他们还需具备理工科背景,能顺应消费升级实现产品迭代,能在C端领域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进而拉动中国未来的“新制造”。
2014年,李泽湘在东莞松山湖发起XbotPark机器人基地,其把高校技术、年轻学生和市场需求连接到一起,XbotPark成为“新工科”教育的具体载体。
在XbotPark机器人基地孵化的60多家科技公司中,15%已成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包括做扫拖一体扫地机器人的云鲸智能、做物流仓储机器人系统的海柔创新、商业自动驾驶公司希迪智驾和做户外电源的正浩创新等。
在李泽湘看来,大疆和XbotPark机器人基地的成功实践证明,通过发现和培育年轻的创业者,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C端科技品牌,并以此来带动B端的产业链企业,构造自己的新制造体系,才是是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出路。
2018年后,李泽湘开始把松山湖XbotPark机器人基地的经验复制到更多地方,陆续建立了宁波、重庆、常州、深圳、香港、广州的基地和科创学院,并和当地高校合作设立新工科教改班。
当前,针对培养“新工科”人才培养,李泽湘正在探索“1地+ 1校+ 1平台”产业创新模式,形成端到端的区域创新生态,并在更多地方落地。
李泽湘希望,未来通过参与卓越工程师研究院,建立一套全新机制的新工科本科、本硕培养方案和支撑体系,培养一批优秀的、C端硬科技产品创新所需要的系统工程师、产品经理和创业者,并助力他们走上创业之路,接受创业和市场的检验,同时也能压缩创业周期、减少试错成本,打造大湾区创新创业“梦工厂”。
在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看来,要实现卓越工程师批量培育,高校应聚焦导师选拔和人才培养方案,解决好产教脱节问题,建立长效协同机制。
作为地方应用型大学,早在2010年,东莞理工学院就与清华大学等名校一同进入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的61所高校之列。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东莞理工学院形成了包括通识教育、基础能力、核心专业课程、实践应用能力、项目式设计课程、学科交叉六大模块在内的课程体系,将产业人才需求导向贯彻到课程全体系,一体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攻关与创新服务。
马宏伟表示,东莞理工学院将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敏捷联动,积极建设紧密对接产业链的特色专业群,建设“浸润式”产学研融合实践平台,不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东莞乃至大湾区培养产业急需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标签: